发布日期:2024-10-31 13:43 点击次数:197
期盼已久的好消息终于到来,养老金将得到调整。
人社部于6月17日宣布,退休人员的月平均基本养老金将增加3%,这意味着上亿退休职工将连续第20年享受到养老金的增长。
近年来,养老金的调整幅度从最初的10%逐渐降至去年的3.8%,而今年仅为3%。此举让部分人感到困惑,毕竟2022年的GDP增长率仅为3%,而去年养老金调涨了3.8%。尽管2023年GDP增长率高达5.2%,今年的调涨幅度却只有3%。
养老金的调整主要基于一个原则:增幅不超过GDP增速,也不低于CPI增速。其根本目的在于对抗通货膨胀。去年CPI仅上涨了0.2%,养老金的3%增幅已是合理水平。
未来几年,养老金的增幅可能进一步降低。这主要是因为领取养老金的人数持续增加,而缴纳养老金的人数却在减少,形成了收支不平衡的局面。另一方面,由于连续增涨20年,养老金的基数已较高,与城乡居民养老金的差距愈发显著。因此,减少增幅也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
今年的调整策略依旧采用定额调整、挂钩调整与适度倾斜的方法,保持与往年的一致。通过挂钩调整,继续奖励那些在职期间缴纳更多或缴纳时间更长的人员,保证他们在退休后能得到更多的养老金,这也意味着体制内退休人员与企业退休人员之间的养老金差异将进一步扩大。
以3%的平均增长率计算,公务员退休人员的平均养老金约为6000元,增长后平均增加180元。而企业退休人员的平均养老金约为3000元,增长后平均增加90元。
尽管各省的具体调整方案可能有所不同,但公务员退休人员的增长额通常会超过企业退休人员。这主要是因为公务员缴纳的养老保险金额更多,缴纳时间也更长。在体制内,人们通常按照最高标准缴纳,而很多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常常只按最低工资标准来缴纳。
体制内工作较为稳定,假设一个男性在22岁大学毕业后开始工作,到60岁退休,其缴纳养老保险的时间就达到了38年。而在体制外的情况则复杂多变,有的企业甚至不为员工缴纳养老保险,或者员工因工作不稳定而导致养老保险断缴,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关心是否缴满15年养老保险的原因。
近期养老金的调整方案发布较晚,引发了一些关于可能改革的猜测,比如“提低控高”,但这种期望似乎并未实现。掌握资源分配权的人群往往拥有较多利益,他们通常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利益。
确实,蛋糕的大小是固定的,不仅企业退休人员感到不满,农民的退休金实在是太低了。不久前,一个名叫朱长征的经济学者提出应大幅增加农民的退休金。他指出,农民的平均月退休金不到200元,有6个省的农民月退休金甚至低于120元,与体制内的退休金相比,差距高达30倍,有的地方甚至更多。
与此同时,职工退休金连续增长了20年,而农村居民的退休金增长很少,有的地区一年仅增加几元。2014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的月最低标准是55元,到了2023年仅增至103元,十年间的增长不到50元,这还不及职工退休金一年的增长幅度。
职工的退休金基数较高,调整频率也较多,而农民的退休金基数较低,调整次数少,这自然导致了两者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
退休金实际上是贫富差距的一种反映,城市的老年人退休金充足,甚至能够支持子女,而农村的老人退休金微薄股票免费配资,连基本需求都难以满足,还要依靠子女供养。这种差异要想在短期内消除,恐怕比较困难。